首页 资讯 正文

拉起红色横幅,穿上中考“战服”,杭二中门口“学霸送考团”现场加油

体育正文 171 0

拉起红色横幅,穿上中考“战服”,杭二中门口“学霸送考团”现场加油

拉起红色横幅,穿上中考“战服”,杭二中门口“学霸送考团”现场加油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程锋(chéngfēng)/文 姚群/摄 执笔追梦,今日启航。浙江(zhèjiāng)40.2万名学子奔赴高考考场(kǎochǎng),以笔墨(bǐmò)书写青春的答卷。而他们之前,保送清华、北大等顶级名校的学霸们已提前“上岸”,成为令人羡慕的“先行者”。 在杭州第二中学(zhōngxué)滨江校区,每年高考都有一份温暖的传承——组织“学霸送考团”,为考生送祝福(sòngzhùfú)。 这不仅是一份传统(chuántǒng)延续,更是一种精神传递。 高考首日,已在北京大学就读(jiùdú)的孙恒喆和(hé)楼瓒就早早来到母校,站在校门口为同学们送上最真挚的鼓励。 提前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孙恒喆(右)和楼瓒(zàn)来为同学们加油 与人生(rénshēng)一个阶段做好告别 早上8点,杭州第二中学滨江校区门口,一条火红的横幅(héngfú),在人群中特别耀眼。上面(shàngmiàn)的话语鼓舞人心:笔锋所至,心之所向!祝我亲爱的同学们高考加油!落款者是一长串名字:孙恒喆、楼瓒、陈昕阳、李夏宇、陈虹骏、张赵瑞、李佳鸿、王翟、俞善斌、黄怡然(yírán)、谢一帆(xièyīfān)。 潮新闻·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,这些名字对应的(de)同学,都是(shì)杭州二中已经提前保送(bǎosòng)到录取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西湖大学的部分学霸代表。 正值(zhèngzhí)大学期末考试季(jì),很多同学无法来到现场,只能以这样的方式,为奔赴高考考场的同学们加油鼓劲。 而来自北京大学的(de)孙恒喆和楼瓒,出现在了送考人群中。这两位(liǎngwèi)同学,也是杭州二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之一。 今年1月(yuè),楼瓒入选(rùxuǎn)2025年北京大学物理“卓越计划”,保送北京大学。潮新闻记者了解到,楼瓒一开始在团队里不算最靠前,高二后开始发力,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,去年就在北大夏令营取得出色(chūsè)成绩,获得(huòdé)“卓越计划”直接进面试资格(zīgé),今年面试优秀表现,成功入选。 另一位(yīwèi)同学孙恒喆,2024年高二升高三的暑假,获得第(dì)4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,入选国家集训队(guójiājíxùnduì),保送北京大学。 如今(rújīn),两人都在北京大学读预科。 孙同学提前一天回到杭州,为的(de)就是见证同学们的这一战。 “通过竞赛获得保送,我肯定是幸运的(de),来到(láidào)母校给同学们送考,也是想给他们一点信心(xìnxīn)和好运。”孙同学初中(chūzhōng)就读于杭州育才中学,这一次他特地穿上了中考(zhōngkǎo)时的一件红色T恤,背后还写有“满分”二字,他希望这件中考“战服”在三年后,能给高考(gāokǎo)的同学们带来幸运。送考这天,还有他的初中同学也穿着这件中考“战服”来参加高考,两人特地在校门口合影,定格这个追梦时刻。 孙同学说,二中人有能力、有梦想,加上平时都是训练有素,考过很多次模拟考,可以学着(xuézhe)把高考当成最后一次模拟考,“只要秉持热爱和努力,稳定心态(xīntài),超常发挥,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(chéngjì)。” 高考无疑是人生中很重要的(de)考试,但(dàn)孙同学希望小伙伴们不要有太大压力。“把它当成与人生一个阶段的告别。” 楼瓒经历过考试的失利,之前还参加了1月的高考首考,体会过人(rén)生大考(dàkǎo)的紧张。在他看来,高考固然很重要,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。“希望同学们轻松应考,不管什么样的结果,到了大学(dàxué)依旧可以继续攀登。” 孙恒喆穿着(chuānzhe)中考“战衣”来(lái)送考,遇到了同样穿着中考“战衣”的同学 期待(qīdài)与同学们顶峰相见 提前拿到(nádào)名校橄榄枝的学霸们让人羡慕,但(dàn)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。 杭二的信奥队堪称“梦之队”,近8年来,共有25人次入选信息学国家集训队。自从选择(xuǎnzé)信奥这条路后,孙恒喆一心扑在上面,不仅(bùjǐn)(bùjǐn)要打模拟赛,还要刷题,成绩取得靠的不仅是天赋(tiānfù),还有稳扎稳打的努力。 如今(rújīn)回过头来看,孙同学对母校充满了感恩。 “不管是走竞赛(jìngsài),还是走传统高考,学校都(dōu)很支持,也营造(yíngzào)了良好的氛围。杭二中五门竞赛都有实力很强的教练,还有天赋高又努力的同学(tóngxué)。哪怕竞赛失利转回高考赛道,水平同样不会差。”孙同学还记得,高二那个暑假,班主任张老师一直关心他的文化课情况,“要是竞赛没考好,他说会给我狂(kuáng)补课。”正是(zhèngshì)张老师的这句话,让他走入竞赛考场时,有了自信和底气。 搞竞赛是学霸之间的高手(gāoshǒu)过招,单打独斗很难出拔尖的成绩。想要拔尖,不仅要有教得好的老师,懂得团队合作的队友(duìyǒu)同样重要。 杭州二中竞赛生们互相探讨、学习的氛围,也给了孙同学很多帮助(bāngzhù)。 “有(yǒu)不懂的问题可以相互切磋,分享经验,共同进步。”孙同学说,在杭二信奥队时,紧张的学习结束,会和同学相约打羽毛球,既是身体(shēntǐ)运动,也是调节放松(fàngsōng)。 前段时间,孙同学特地回母校参加了成人礼,又一次被杭(háng)州二中的(de)氛围(fēnwéi)感动到。“仪式是在操场上进行的,摆了成人门,还把家长请过来,有亲子间的深情告白,还有师生的拍照留念。”杭二中的这场活动(huódòng),光图片直播的浏览人次就超过250万。而对于像孙恒喆这样的参与者而言,那一刻成为了人生(rénshēng)中一个特殊节点,被珍藏铭记。 这一次高考考场中,也(yě)有孙同学曾经的信奥队友。 “和我一起参加过竞赛的同学,同样(tóngyàng)很有实力,可能只是(zhǐshì)我竞赛时运气比他好,提前进入了北京大学。”孙同学关心这(zhè)位同学的近况,听说高三这一年对方成绩很不错,“相信(xiāngxìn)这一次高考,他也能实现当初定下的目标。” 走入考场的(de)(de)少年们,那份(fèn)意气风发和朝气蓬勃,是比“学霸”光环更动人的元素。难走的路,或许才是上坡路。孙同学也期待,不管是哪条路,努力的同学最终都能在顶峰相见。 赶考同学抱一抱孙恒喆,沾(zhān)沾好运 记者手记——高考之外,青春有千万种绽放(zhànfàng) 每一年,在杭州第二(dìèr)中学考场外,“学霸送考团”总能让我们看到优秀少年的很多(hěnduō)面。 保送北京大学的(de)(de)何仁熙,曾回到高考考场,选择最弱的语文(yǔwén)学科作为考试科目。在他看来,高考是特殊的人生体验,这是与青春阶段性的分别,他想试一试,因为感受远比结果更重要。 今年首考(shǒukǎo)现场,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张赵瑞和高二就考入西湖大学的谢一帆,他们的成长经历让许多公办学校的家长(jiāzhǎng)备受(bèishòu)鼓舞——两人均来自家门口公办中小学(zhōngxiǎoxué),凭借扎实的学习能力和持久的努力,最终脱颖而出。 这一次,初中就读于杭州文澜中学(zhōngxué)的楼瓒(zàn)和杭州育才中学的孙恒喆(sūnhéngzhé),一路强校加持,靠着天赋加努力,用持之以恒的热爱,攀登一座座人生高峰。 相比提前“上岸”的标签,这些(zhèxiē)少年展现出的学习能力、开阔视野和坚定信念,才是更为动人的闪光点(shǎnguāngdiǎn)。 同样,从这些少年身上,也感受到(dào)成功不该被定义。 教育的真谛,不在于制造单一的成功模板,而在于让每个生命(shēngmìng)找到(zhǎodào)自己的绽放方式。 考场(kǎochǎng)外,提前“上岸”的学霸,是成功的一种模式;考场内,奋笔疾书的考生们,同样用自己的方式在诠释着(zhe)青春的意义。 有人通过学科竞赛崭露头角,有人凭借综合素养脱颖而出(tuōyǐngérchū),还有人靠着持续(chíxù)努力实现逆袭……恰如教育的多棱镜,折射出成长(chéngzhǎng)的无限可能。 高考是青春的一站,未来无论站在哪个新的起点,不负热爱,坚定前行,同样能迎来属于自己(zìjǐ)的高光时刻(shíkè)。
拉起红色横幅,穿上中考“战服”,杭二中门口“学霸送考团”现场加油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